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 | 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出炉,你的家乡入榜了吗?

2016-08-29 中国信通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摘要
工业强县(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培育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其他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百强县(市)课题组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不断丰富数据来源,创新评价方法,对2016年各县(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


根据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1),课题组得出2016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竞争力指数和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见附件2)。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于18个省份,其中,山东22个,江苏20个,浙江13个,河南9个,福建7个,辽宁、内蒙古各5个,河北、湖南各4个,湖北、陕西各2个,广东、安徽、山西、江西、宁夏、贵州、新疆各1个(图1)。
 
图1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分布图

一、纵向比较

(一)东部及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辽宁下降幅度较大


2016年排名上升的县(市)有57个,上升较快超过15位次的有21个,主要为东部及中西部资源型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东部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创新指标较好,资源型县(市)上升较快的主因在于城镇化率、利润率及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标占优。2016年排名下降的有28个,下降超过15位次的有12个,主要为东部及东北县(市)。从具体指标来看,下降较快主因在于工业增速、利润率及创新指标较差,尤其是辽宁各县(市)问题突出导致排名降幅较大,平均下降超过30位。此外,昆山、江阴及晋江等六地排名保持不变。


(二)东部撤县设区加快,东北县域工业发展形势严峻


2016年共有9个县(市)退出百强县(市),主要原因为撤县设区。近几年,基于城市发展扩张、纳入统一规划建设等考虑撤县设区速度正在加快,9个中有7个由于撤县设区退出百强。此外,吉林前郭和辽宁开原因工业下行压力较大退出百强,尤其是吉林前郭县由79名直接退出百强,进一步凸显了当前东北地区工业形势的严峻。2016年共有9个新进县(市),以东部地区为主,共计5个进入百强,其中浙江包揽4个,表明东部发展优势仍然优于中西部;中西部新进4个,主要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三)苏鲁浙三省县域贡献大,中西部追赶步伐正加快


分省来看,苏鲁浙三省百强数量占比依然保持在50%以上,表明苏鲁浙三省县域工业经济对我国整体县域工业继续保持较大贡献。从增减变化来看,内蒙古新增2个,江苏、浙江、河南、贵州、宁夏各新增1个,新进县(市)以资源型为主;浙江撤县设区提速,但进入百强数量增加,反映浙江县域工业竞争力在增强;辽宁因工业下行数量减少1个。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在撤县设区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百强仍保持为67个,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表明东部在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中西部新增3个,反映中西部追赶步伐正加快;长江经济带受益于区域发展战略,进入百强的县(市)大幅增加;东北大幅减少3个,反映东北正经历工业下滑,亟待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四)规模指标继续扩大,工业及利润增速显著放缓


2016年百强的产值、利润、投资等规模指标继续扩大。GDP达7.6万亿,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1.1%增长到1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万亿,占全国的比重由17.1%增长到17.6%;工业投资总额达2.4万亿,占全国的比重由11.5%增长到11.9%,表明新常态下,投资继续对县域工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相比规模扩大,百强工业增速开始放缓,由11.7%下降到10.1%,降低了1.6个百分点,虽然仍高于全国7%的增速,但下降速度快于全国1个百分点,说明县域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压力显著增大;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值由8.7%下降到7.9%,下降了0.8个百分点,虽然仍高于全国5.9%的利润率,但下降幅度超过了全国0.5个百分点,反映县域工业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二、横向比较

(一)基础条件影响力最强,县域仍处于壮大规模阶段


经测算,百强县(市)基础发展水平对整体竞争力影响最显著。百强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和发展活力指数与竞争力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64和0.73,反映当前我国县域工业发展仍处于壮大规模阶段,发展基础仍是保障县域工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条件。其次是发展活力,在各地转型步伐加快的情况下,百强县(市)积极开展投资活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工业运行绩效有所下滑,百强运行绩效与竞争力水平相关性相对较低。


(二)分布以发达经济圈为主,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大


从所属经济圈来看,百强县(市)中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共计31个,环渤海经济区31个,海峡西岸经济区10个,中原经济区10个。经济圈的分项指标显示,各大经济圈的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差距较小,但长三角经济区发展活力远优于其他经济圈,占据了50强中的25个席位,发展活力前10强均位于此区域,而中原经济区的县域工业发展活力滞后,亟待突破。从当前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来看,长江经济带地区百强占比达42%,进入50强的共计22个。从分项指数看,长江经济带县域工业发展活力绝对占优,占据了发展活力50强中的31个席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数达到5.7,远高于百强3.4的均值,反映此区域在创新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未来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较大。


(三)工业强县(市)创新能力强,苏浙引领县域创新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部分强县(市)的创新能力突出。各省处于排名第一的百强县(市)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及R&D经费投入强度均处于前列。昆山、晋江、龙口、慈溪的R&D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昆山、慈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远高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昆山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14的平均水平。分省来看,苏浙创新能力遥遥领先,各项指标均值均远高于其他省份,苏浙专利授权数是其他省份的几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十强县(市)全部位于苏浙,江苏占6席,浙江占4席,技术创新二十强浙江占10席,江苏占9席,这也反映出县域间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四)资源型地区发展活力不足,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


2016年工业百强县(市)中资源型县(市)占比超过35% ,但是,资源型县(市)发展活力指数排名普遍集中在50位以后,发展活力后十位的县(市)中有9个是资源型县(市),资源型县(市)竞争力最强的准格尔旗发展活力仅排36位,排名14的神木县发展活力甚至排在97位,反映资源型地区发展活力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发展活力较差的原因在于工业投资较低,比如大石桥市仅为66亿元,神木县仅为117亿元,都远低于百强243亿元的均值。更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创新发展严重滞后,技术创新排名大部分集中在50位之后,技术创新指数远低于百强24.3的均值,19个县(市)的技术创新指数低于10,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五)主导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工业百强县(市)仍以传统产业,尤其是以机械、轻工、纺织、石化和建材行业为主。其中,机械主要以机械加工制造为主,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终端产品少;轻工主要以食品初级加工为主,形成大企业及品牌效应的少;纺织以服装加工为主,满足县域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的需求。仅有不到20个县(市)将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主导产业。仅有23个县(市)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分布以苏浙鲁为主,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中县域能涉足发展的领域更少,新兴产业在县域层面发展相对滞后。

三、板块分析

(一)东部继续领跑工业百强,苏鲁浙领先优势显著 


东部县(市)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工业百强县(市)占比达67%,分布相对密集。从分项指数看,东部百强县(市)的基础条件、运行绩效、发展活力指数均值为59.1、55.9、53.2,发展活力指数远优于其他区域,发展活力前20强均位于东部。从分省百强个数来看,东部苏鲁浙领先优势显著,三省进入百强的县(市)个数占比达55%,进入五十强的占比高达68%。江苏工业百强县(市)在全省县(市)占比超过47%,16个县(市)排名进入前五十,十强中有五个位于江苏,排名前四的昆山、江阴、常熟和张家港均位于江苏。山东百强占比超过25%,拥有百强数量最多,13个进入前五十,龙口、广饶进入十强。浙江百强占比超过24%,6个进入前五十,慈溪进入十强。这些都表明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贡献力量,百强县(市)总体规模结构优、质量效益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中西部增长快活力弱,西部百强均为资源型城市


中部百强县(市)占比18%,西部占比10%,且分布较为分散。中部六省均有县(市)入围百强,其中河南、湖南表现突出,两省百强占比超过中部的72%,湖南三个进入前20强。西部进入百强的全部为资源型城市,说明西部县域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从分项指标来看,中西部县域的发展活力指数分别为41.6、37.2,远低于全部百强49.2的均值。从具体指标来看,中西部的工业增速分别为12%、10%,高于东部9.9%的增速,追赶步伐加快。但中西部百强县(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数仅为1.5和0.5,远低于东部的4.5,创新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东北地区百强入围较少,运行绩效问题凸显


东北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入围百强的县(市)仅占5%,黑龙江、吉林均无县(市)入围,辽宁入围排名集中在50名之后,排名普遍大幅下降,反映东北地区县域工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从分项指标来看,东北地区基础条件和运行绩效均值均低于其他区域,尤其运行绩效40.3的均值远低于全部百强56的均值;从具体指标来看,东北地区县域城镇化率偏低(52.8%),工业占比下降,工业增速放缓(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位运行(4.7%),部分县域出现负增长,每万人发明专利均值低于东中部,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些均表明东北地区当前运行绩效问题突出,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堪忧,工业下行压力加大。

四、几点建议

(一)创新驱动,加快补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短板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制、人才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打破行政力量垄断,推动创新资源向县域经济适当下移。推动县域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及人才、设备、信息、管理等优势资源,重点解决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增强县域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平台,整合县内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平台部署,推动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域商业生态系统


选择有条件的县(市),试点实施各具特色的平台化战略,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平台,形成“县域平台服务系统—平台核心盈利能力—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将政府、企业、商家及消费者全部纳入平台,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最大程度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适合于本地特征的盈利模式,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工业融入区域经济圈


把握国家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和区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明确自身在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角色分工,优化发展空间和产业功能布局;利用空间节点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协同格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发展体系,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辐射溢出,促进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交流融合;推进县(市)对接省市产业转移和建立产业链互补环节,促进其与周边交流合作,融入区域经济圈。


(四)数据先行,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分享大数据红利


支持建立国家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推动县域经济单元积极融入大数据平台管理,推动县级政府数据资源开放,积极引导社会数据资源开放。综合利用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大数据领域。统筹数据资源管理,制定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编制数据资源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数据资产的知识产权管理,统筹数据交换、交互和使用需求。科学管理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效果,为开展政策模拟、评估奠定基础。

附件一:县域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二:2016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统计分析表


推荐阅读

参与工业互联网需求问卷调查,赢阿里研究院新书


会议 | “创新•保护•共享:国际ICT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高峰论坛”邀请函


请点个赞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